2.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
3. 青岛市市立医院护理部;
4.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
5. 青岛大学护理学院
脑卒中常发生于老年人群,并持续降低其生活质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脑卒中发病越来越年轻化[1]。在我国,中青年脑卒中病人约占全部脑卒中病人的47%,并呈逐步上升趋势[2]。中青年正处于人生的重要时期,承担着重要的家庭和社会角色,由脑卒中导致的生活质量下降问题不容小觑[3]。由于生活方式和生活期望不同,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在不同人群之间可能存在差异[4]。然而,影响中青年与老年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的因素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理论框架为指导[5],对中青年和老年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月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康复科接受康复治疗的238例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病人分为中青年组(18~59岁)和老年组(≥60岁)。纳入标准:①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6],并经CT或MRI证实的脑卒中病人;②年龄≥18岁;③生命体征平稳;④意识清楚,能够独立或通过研究者帮助完成问卷;⑤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短暂脑缺血发作;②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及恶性肿瘤;③认知障碍、痴呆病史或其他精神疾病。
由研究者本人完成问卷收集工作。首先向研究对象解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取得同意后发放问卷,由研究对象独立填写,必要时协助其填写。调查者现场检查问卷填写的完整性,如有漏填及时填补,核对无误后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8份,有效回收率95.2%。
1.2 问卷调查方法 1.2.1 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CSS)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CSS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7],共8个条目,得分范围0~45分,评分越高代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按得分划分:0~15分为轻度,16~30分为中度,31~45分为重度。HADS量表采用汉化的中文版本[8]。HADS包括焦虑和抑郁2个亚量表,共14个条目。各条目记0~3分,各分量表得分范围为0~21分,其中0~7分为无症状,≥8分为症状可疑或存在。
1.2.2 活动和参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WHO-DAS 2.0)国际中文版(受检者自评版)[9]。WHO-DAS 2.0包括活动和参与2个亚量表,共计36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0分表示没有困难,4分表示极重度困难,活动亚量表得分范围为0~60分,参与亚量表得分范围为0~68分。得分越高,表示活动和参与受限越严重。
1.2.3 环境因素采用汉化的佳格医院环境因素量表(CHIEF) 中文版本[10]。量表共计12个条目,对于每个条目,参与者对他们遇到环境障碍的频率(评分范围0~4分)和障碍所带来的问题的大小(评分范围0~2分)进行评分。频率与程度评分的乘积即为该条目的得分,得分范围0~8分。得分越高,说明感知到的环境障碍越大。
1.2.4 个人因素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病人的人口社会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水平、居住状况、脑卒中类型、医保类型、发作次数和合并慢性疾病种数。
1.2.5 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S-QOL)中文版本[11]。量表共49个条目,包括精力、家庭活动、语言、活动能力、情绪、个性、自理能力、社会角色、思维、上肢功能、视力、工作和劳动12个维度,每个条目采用1~5分评分法,得分范围49~245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结果以M(P25, 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者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生活质量得分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阶段脑卒中病人的人口学资料比较本次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238例,年龄29~87岁,平均(60.23±10.93)岁。其中中青年病人110例,年龄为18~59岁,平均(50.59±6.72)岁;老年病人128例,年龄为60~87岁,平均(68.52±5.86)岁。两组病人性别、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婚姻状况和合并慢性疾病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8~27.644, P<0.05);而两组病人居住情况、医保类型、卒中类型以及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年龄阶段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得分比较本文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总分为(163.47±34.06)分,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则分别为(168.95±37.13)、(158.77±30.57)分,差异有显著性(t=2.286,P<0.05)。各维度得分方面,精力、家庭活动、社会角色、思维、视力、工作和劳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3.672~-2.099, P<0.05);而两组病人语言、活动能力、情绪、个性、自理能力、上肢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 1。
表 1 中青年组和老年组病人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比较(M(P25, P75)) |
![]() |
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以及家庭人均月收入对中青年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有影响(t=3.049, F=4.157, P<0.05),而合并慢性疾病数量对老年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有影响(F=3.301, P<0.05)。
2.3.2 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分别以中青年和老年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得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性别(赋值:男=1,女=0)、家庭人均月收入(赋值:<1 000=1, 1 000~2 999=2, 3 000~4 999=3, ≥5 000=4)、合并慢性疾病数量(赋值:0种=1, 1种=2, ≥2种=3)以及焦虑得分、抑郁得分、活动受限得分、参与受限得分、环境因素得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青年和老年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的共同影响因素包括抑郁、活动受限、社会参与受限和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t=-5.128~-2.883,P<0.05),影响中青年和老年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的因素还分别包括环境因素和合并慢性疾病数量(t=-3.345、-2.425,P<0.05)。见表 2。
表 2 不同年龄阶段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 |
与中青年脑卒中病人相比,老年脑卒中病人症状更严重,更易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症,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月收入均更低,无配偶的概率更高,其生活质量极大可能会降低。此外,老年脑卒中病人的精力、家庭活动、社会角色、思维、视力、工作和劳动维度得分显著低于中青年脑卒中病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脑卒中病人身体功能逐渐衰退,体力和精力都大不如从前,社会角色逐渐丧失,不再有以前的社会期望。因此,从理论上说,老年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应该低于中青年脑卒中病人,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然而,一些研究显示,中青年和老年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无差异[12],甚至脑卒中病人年龄越小生活质量水平越低[13]。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文化和地域差异,以及采用不同的生活质量测评工具所致。因此,年龄与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结果显示,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抑郁、活动和社会参与受限是中青年与老年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的共同影响因素,其中以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为主要决定因素。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越高,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越低。其原因可能是神经功能缺损引起的运动、感觉、视力等功能障碍,使病人进食、洗漱、穿衣等日常生活活动变得困难,需要依赖他人或借助辅助器具才能完成,会使病人产生挫折感,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抑郁是影响中青年和老年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脑卒中病人的抑郁程度越高,生活质量越低。因为抑郁的病人重返工作岗位的可能性更小,自我报告的功能状态更差,生活质量也会更低[14]。本研究没有发现焦虑与中青年和老年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相关,可能是因为焦虑水平会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降低,其持久性和稳定性低于抑郁,尤其是在卒中慢性期[15]。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活动和社会参与受限越严重,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越低。究其原因,除了功能障碍限制了社会参与以外,还可能是脑卒中引起的症状会使个人形象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病人不愿意与人交流或者参加社交活动,与外界的互动越来越少,与社会逐渐隔离,严重者还会出现抑郁,这些结果往往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其生活质量也会越来越差。此外,对于中青年脑卒中病人来说,无法重返工作岗位对其生活质量影响很大,这不仅会导致经济困难,还会影响其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降低其生活质量。
环境因素与合并慢性疾病数量也是影响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环境因素仅影响中青年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6]。原因可能是中青年脑卒中病人对社会和生活的期望不同,对康复环境的需求较高。此外,合并慢性疾病数量仅影响老年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这可能与罹患慢性疾病常常与衰老有关,而中青年脑卒中病人合并慢性病数量较少,尤其是在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方面。
综上所述,中青年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较老年脑卒中病人高。不同年龄阶段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认识到这之间的异同点会让医务人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来改善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对象仅来自一所三甲医院,未来可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当前的结论。
[1] |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编写组.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概要[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0, 17(5): 272-281. |
[2] |
WANG J H, BAI L L, SHI M, et al. Trends in age of first-ever stroke following increased incidence and life expectancy in a low-income Chinese population[J]. Stroke, 2016, 47(4): 929-935. DOI:10.1161/STROKEAHA.115.012466 |
[3] |
SHIPLEY J, LUKER J, THIJS V, et al.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experiences of community-dwelling younger adults after stroke in Australia: a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y[J]. BMJ Open, 2018, 8(12): e023525. DOI:10.1136/bmjopen-2018-023525 |
[4] |
BARTHOLOMÉ L, WINTER Y. Quality of life and resilience of patients with juvenile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J].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National Stroke Association, 2020, 29(10): 105129. |
[5] |
邱卓英, 李伦, 陈迪, 等.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康复指南研究: 理论架构和方法体系[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0, 26(2): 125-135. |
[6] |
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 379-380. |
[7] |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 381-383. |
[8] |
叶维菲, 徐俊冕. 100例住院心脏病病人的焦虑抑郁调查[J]. 上海精神医学, 1993, 5(4): 253-255, 248. |
[9] |
BEDIRHAN USTVN T, CHATTERJI S, KOSTANJSEK N, et al. Developing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isability assessment schedule 2.0[J].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 88(11): 815-823. |
[10] |
LIAO L R, LAU R W K, PANG M Y C. Measuring environmental barriers faced by individuals living with strok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Craig Hospital Inventory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J].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12, 44(9): 740-746. |
[11] |
王伊龙, 马建国, 李军涛, 等. 脑卒中生存质量量表中译本信度和效度及敏感度的初步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3, 5(6): 391-394. |
[12] |
常琴. 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乌鲁木齐: 新疆医科大学, 2017.
|
[13] |
MAHESH P K B, GUNATHUNGA M W, JAYASINGHE S,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pre-stroke and post-stroke quality of life among stroke survivors in a lower middle-income country[J]. Neurological Sciences, 2018, 39(2): 287-295. |
[14] |
STEIN L A, GOLDMANN E, ZAMZAM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nxiety, depression,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outcomes after ischemic stroke[J]. Frontiers in Neurology, 2018, 9: 890. |
[15] |
RAFSTEN L, DANIELSSON A, SUNNERHAGEN K S. Anxiety after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18, 50(9): 769-778. |
[16] |
VISAGIE S, EIDE A H, DYRSTAD K, et al. Factor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barriers experienced by persons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in diverse African settings[J]. PLoS One, 2017, 12(10): e01863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