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血液净化科, 山东 青岛 266071;
3. 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检验科, 山东 青岛 266071;
4. 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临床技能学教学实验中心), 山东 青岛 266071
临床医学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医学人才培养质量[1-2]。临床医学教师(临床教师)队伍建设是医学院校最为重要的基础工程,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智能医学教育的新形态,以及新时代基于器官-系统整合式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对临床教师提出了新挑战和新任务[3]。教学基本能力或教学胜任力是临床教师富有成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所具备的能力,而教学研究与改革是临床教师教学基本能力或教学胜任力的重要内容之一[4-6],也是教学学术水平的重要体现。临床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是影响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7-9],由于临床教师兼具教师和医师双重身份,以及医疗、教学与科研三重压力[10-11],且其临床医疗工作的压力比教学与科研压力更重,势必导致临床教师用于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时间与精力不足,继而影响了临床教学质量。目前有关临床教师教学研究状况的报道甚少,为了探讨临床教师教学研究情况,本文对我校830名临床教师教学研究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为进一步提升临床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以及青岛大学附属的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市中心医院、烟台毓璜顶医院、威海市中心医院、威海市立第二医院、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泰安市中心医院等10所医院830名临床教师为调查对象,所有调查对象对本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
本文830名临床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占比54.2%(450/830),中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占比45.8%(380/830);年龄≤40岁教师占比48.3%(401/830),41~50岁教师占比37.1%(308/830),≥51岁教师占比14.6%(121/830);内科教师占比29.0%(241/830),外科教师占比19.6%(163/830),妇产科教师占比14.0%(116/830),儿科教师占比7.6%(63/830),其他科室教师占比为29.8%(247/830);教龄≤10年的教师占比58.7%(487/830),>10年教师占比41.3%(343/830)。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2021年11月,通过查阅文献并咨询相关教学管理与临床教学专家,自行编制调查问卷,采取问卷调查方法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从事教学研究意愿、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和承担教学研究课题、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是否需要开展教学研究培训等7个问题。通过微信群对10所附属医院医疗编制的临床教师发送调查问卷,被调查者在规定时间内匿名填写,漏项者为无效问卷。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897,说明问卷的信度较好。
1.2.2 分析教学研究成果资料采用资料分析法,分析了2011年11月—2021年10月的10年间,临床教师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承担的教学研究课题、主编(副主编)和参编教材的数量,并与基础医学教师(基础教师)进行对比分析。教学研究成果资料来自每年年底教学业绩的统计报表。其中,教学研究论文仅统计发表于《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高校医学教学研究》《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等期刊的论文;教学研究课题是省级及以上课题;教材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的临床专业成套的5年制第8版、第9版,临床专业5+3一体化教材第3版和第4版,器官-系统整合教材第1版和第2版。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数(n(χ/%))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本研究共回收问卷830份,全部为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0%。
2.1 临床教师教学研究业绩10年间临床教师发表教学论文占37.6%(35/93),明显少于基础教师的62.4%(58/93),差异有显著性(χ2=11.376,P<0.001);临床教师承担教学研究课题数量明显少于基础教师(χ2=24.897,P<0.001);但临床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数量多于基础教师(χ2=5.000,P<0.05),中级及以下职称的临床教师与基础教师均未参与教材建设和承担教学研究课题。见表 1。
表 1 2011年11月—2021年10月临床及基础教师教学研究业绩(χ/%) |
![]() |
无论是否愿意参与教学研究工作,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7.3%(78/450))、年龄≥51岁(21.5%(26/121))和教龄>10年(18.7%(64/343))的临床教师承担校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的比例高于中级及以下技术职称(8.4%(32/380))、年龄≤40岁(7.7%(31/401))和41~50岁(13.6%(42/308))、教龄≤10年(9.4%(46/487))的临床教师(χ2=14.234~18.373,P<0.001)。教龄>10年(20.4%(70/343))的临床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的比例显著高于教龄≤10年(9.9%(48/487))的临床教师(χ2=18.374,P<0.01)。
2.3 不同特征临床教师的教学研究意愿比较本文830名临床教师中愿意参与教学研究工作的比例为63.9%(530/830),不愿意参与教学研究的比例为36.1%(300/830)。80.2%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83.4%年龄在41~50岁和92.7%教龄>10年的临床教师愿意参与教学研究工作的比例,分别高于中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称、年龄≤40岁和年龄≥51岁、教龄≤10年的临床教师,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19.852~210.898,P<0.001)。见表 2。
表 2 不同特征的临床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工作的意愿比较(人(χ/%)) |
![]() |
本文830名临床教师“承担过省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发表过教学研究论文”“实习教学中应用了形成性评价方法”的比例分别是13.3%、14.2%和22.5%,而88.4%的临床教师“了解国家及学校或医院有关临床教学的文件精神”,69%~80%的临床教师需要开展“教学研究方法”“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方法创新与应用”等内容培训。见表 3。
表 3 830名临床教师有关教学研究情况调查结果(人(χ/%)) |
![]() |
无论是否愿意参与教学研究工作,临床教师都有教学研究培训的需求,而且中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称、年龄41~50岁和教龄>10年的临床教师需要“开展教学研究方法”“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和“教学方法创新与应用”培训的比例高于其他临床教师(χ2=6.826~137.813,P<0.01)。内科、儿科临床教师最需要“开展教学研究方法培训”,外科、妇产科临床教师最需要“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培训”,而其他科室临床教师最需要“教学方法创新与应用的培训”。见表 4。
表 4 不同特征临床教师对教学研究培训需求的调查结果(人(χ/%)) |
![]() |
我校63.9%(530/830)的临床教师愿意参与教学研究工作,且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年龄41~50岁、教龄>10年的临床教师更愿意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这提示职称越高、越年富力强和从事教学工作时间越长的教师,对教学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认知越丰富,对教学学术重要性的认识越深刻,也越能理解教学研究对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和意义[7-8, 12]。
本文结果显示,我校临床教师教学研究业绩低于基础教师,与邵娟娟等[9]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临床教师承担着繁重的医疗工作任务,缺少教学氛围及足够的教学和教学研究时间,以及易出现职业倦怠有关[9, 13-14],也与临床教师缺乏对教学业绩的关注度有关[15]。但临床教师参与规划教材建设的数量明显高于基础教师,说明我校临床教师在教材建设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另外,中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称临床教师的教学研究业绩明显低于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这说明了中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称教师的成长速度过慢,影响力较低,还未融入国家级教学学术团队等。
本文临床教师“承担过省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发表过教学研究论文”“实习教学中应用了形成性评价方法”的比例分别是13.3%、14.2%和22.5%,但88.4%的临床教师“了解国家及学校或医院有关临床教学的文件精神”,而69%~80%的临床教师需要“开展教学研究方法”“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方法创新与应用”等内容培训。进一步说明临床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有待提高,且对教学研究培训与能力提升的意愿较高。研究表明,临床教师对教学研究能力提升有较高的期望和需求[5-11]。因此,强化临床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是保证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16]。学校和附属医院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临床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支持临床教师的职业发展,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意识、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5, 8, 17-21]。另外,还要建立基础教师与临床教师相互融合机制,使基础教师和临床教师的优势互补与整合[22],共同探讨教学问题,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3.2 不同特征临床教师对教学研究培训的需求不同,需要分类指导与支持教师的教学学术发展是推动医学教育卓越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学术能力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能力[23-24]。本文结果显示,无论是否愿意参与教学研究工作,临床教师对教学研究培训的意愿较高,而且中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称、年龄41~50岁和教龄>10年的临床教师需要开展教学研究培训的比例高于其他临床教师。这提示临床教师需要通过教学研究培训,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学术水平。本文结果显示,内科、儿科临床教师最需要“开展教学研究方法培训”,外科、妇产科临床教师最需要“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培训”,而其他科室临床教师最需要“教学方法创新与应用的培训”。提示不同特征的临床教师对教学研究培训的需求不同,这可能与临床教师的专业特点与临床工作任务,以及承担教学工作的性质、时间和教学方式与教学经历等不同有关[11],也可能与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学校及附属医院的教学政策等有关[9]。因此,针对不同特征的临床教师,尤其是不愿意参与教学研究工作的临床教师,学校与附属医院要建立相应的教学学术管理措施、教学研究能力培训计划与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临床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学学术活动[5, 7, 9, 13],通过政策支持与鼓励,加大教学业绩、教学学术成果在职称晋升、绩效分配中的比重,鼓励与支持临床教师更愿意从事教学与教学研究工作,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的教学胜任力。
本研究对830名临床教师的教学研究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与分析,虽然样本数量有限,但可初步反映我校临床教师的教学研究情况和对教学研究培训的需求。强化对临床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的培训与支持,既能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临床教学质量,又能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今后尚需进一步扩大所调查的附属医院和临床教师数量,为建立相应的教学研究培训体系提供参考。
[1] |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Z/OL]. 2020-09-17.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09/23/content_5546373.htm.
|
[2] |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Z/OL]. 2017-07-03.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11/content_520-9661.htm.
|
[3] |
郭玉秀, 王继年, 夏青, 等.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 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J]. 医学教育管理, 2020, 6(4): 321-324, 329. |
[4] |
李庆林, 张进, 张淑娥, 等. 临床教师胜任力研究现状分析[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1, 41(4): 314-317. |
[5] |
李华业, 张晓丽, 柴勇, 等. 教学医院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需求及其策略研究[J]. 医学教育管理, 2022, 8(4): 461-466. |
[6] |
马飞, 云长海, 李双, 等. 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临床教师教学胜任特征的理论分析[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2, 21(8): 976-979. |
[7] |
朱丽燕, 赵晨曦, 田静, 等. 医学院校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共同治理的行为与决定因素分析[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2, 42(2): 127-131. |
[8] |
云长海, 刘春苗, 方传龙, 等. 基于学习-研究-实践共同体的临床教师培训探索[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2, 42(8): 697-700. |
[9] |
邵娟娟, 闫丽娜, 刘丹妮, 等. 高等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2, 42(12): 1069-1073. |
[10] |
韩鸿敏, 翟晶, 张亚卓, 等. 医科大学在附属医院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及附属医院综合实力提升策略: 以首都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为例[J]. 广西医学, 2019, 41(19): 2534-2537. |
[11] |
王晶, 王帅, 杨永洁, 等. 青岛大学临床教师的教学意愿及其对教学支持期望的调查与分析[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2, 42(12): 1074-1078. |
[12] |
汪恒, 李颜, 王妍. 临床医学院教学课题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9, 18(8): 771-774. |
[13] |
李蕊, 陈卫文, 李巧芬. 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带教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9, 18(10): 1038-1042. |
[14] |
谢千池, 武艳, 雷丽萍, 等. 临床教师教育教学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 医学教育管理, 2022, 8(3): 301-307, 318. |
[15] |
FANTAYE A W, KITTO S, HENDRY P, et al. Attributes of excellent clinician teachers and barriers to recognizing and rewarding clinician teachers' performances and achievements: a narrative review[J]. Canadian Medical Education Journal, 2022, 13(2): 57-72. |
[16] |
胡玮, 姜辉, 马真, 等. 医学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探索[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2, 42(12): 1065-1068. |
[17] |
李萍, 蔡沁怡, 陆耀红, 等. 培训者培训模式在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9, 39(3): 185-188. |
[18] |
钮晓音, 蒋益, 徐袁瑾, 等. 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教学改革中教师团队激励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1, 20(9): 933-937. |
[19] |
陈野, 段晓琴, 吴乙时, 等. 高等医学院校青年医学教师培养新模式探索[J]. 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1, 11(4): 42-46. |
[20] |
KHAN R Q, KHAN H T, IQBAL M. Teaching the teacher: assessing barriers to identity formation of clinical teachers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Medicine, 2022, 34(4): 418-424. |
[21] |
GAGNON N, BERNIER C, HOUDE S. How best can faculty development support teachers in clinical settings?[J]. British Journal of Hospital Medicine (London, England: 2005), 2022, 83(5): 1-8. |
[22] |
李曼, 王维民, 谢阿娜. 我国本科临床医学教育存在问题的思考[J]. 医学与哲学, 2022, 43(9): 1-6. |
[23] |
朱炎军. 高校卓越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结构模型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J]. 高教探索, 2021(7): 57-64. |
[24] |
王维民主译. 医学教师必读——实用教学指导[M]. 6版.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