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青岛市口腔医院
牙周病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预防和治疗牙周病的关键在于进行有效的菌斑控制。而在牙周病病人的自我菌斑控制和卫生维护中,刷牙尤为重要[1]。尼龙丝牙刷是我们最常用的牙刷类型之一,我国在2003年发布了尼龙丝牙刷的国家标准[2],这也是其他类型牙刷的重要参照标准。在2013年,我国更新了尼龙丝牙刷的国家标准[3],并同时发布了磨尖丝牙刷的国家标准[4]。磨尖丝,是指刷丝尖端呈圆锥形的刷毛[4],又称细丝[5],是有别于尼龙丝的一种刷毛。磨尖丝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纤维(PBT)材质经化学蚀刻形成独特的细丝尖端,其刷毛尖端直径最细能达到0.001 mm,因而相比尼龙丝刷毛,磨尖丝刷毛更加柔软。据文献报道,牙刷刷毛的软硬程度直接影响到刷牙的舒适程度和菌斑清除效果[6-11]。近年来,关于不同牙刷清洁效果比较的研究很多,但对于尼龙丝和磨尖丝牙刷这两种市面上最常见的牙刷的比较却非常少。作者认为两种不同材质的刷毛在进行比较时,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影响其菌斑清除效果的因素过多,因而使得这样的比较存在很大的难度。而在本研究中,我们在市场上找到了由同一厂家生产、规格完全相同、仅刷毛不同的尼龙丝和磨尖丝牙刷,并对这两种牙刷的菌斑清除效果进行了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牙刷的选取选取在大型超市购买的“倍加洁”同规格的尼龙丝牙刷(图 1A,符合GB 19342-2013[3])和磨尖丝牙刷(图 1B,符合GB 30003-2013[4])。两种牙刷为同一模具生产,刷头的毛束均为30束,每束的刷毛数量均为70根,刷毛直径均为0.18 mm,牙刷外形除刷毛尖端外均完全相同;尼龙丝牙刷刷毛材质为尼龙(硬度值为2.07 N/cm2),磨尖丝牙刷刷毛材质为PBT(硬度值为1.97 N/cm2)。
![]() |
A:尼龙丝牙刷;B:磨尖丝牙刷。 图 1 尼龙丝和磨尖丝牙刷外观 |
选取在我院实习的28名口腔健康的口腔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男12人,女16人;年龄20~22岁。纳入标准:①牙列基本完整,先天缺失或因正畸拔除牙齿不得多于2颗;②口内修复体不得多于2颗,非正畸治疗中;③无明显错畸形,无牙齿扭转或拥挤等影响刷牙和菌斑检测等情况。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4人,分别使用尼龙丝牙刷和磨尖丝牙刷。研究对象日常生活条件及文化程度大致相当,在实验前均阅读知情同意书并签名。所有研究对象依从性良好,无不合作及失访者。
1.3 刷牙方法记录初始菌斑后,由同一工作人员用试验牙刷为受试者刷牙2 min(只刷唇颊侧,每个牙位象限30 s)。受试者上身倾斜45°斜卧于牙椅上,刷牙者站立于受试者一侧,采用横向震颤+竖刷法为受试者刷牙。
1.4 菌斑检测方法由同一名具有口腔执业医师资格并熟练掌握菌斑检测的医生,采用RUSTUGI等[12]改良的修改Navy菌斑指数对刷牙效果进行评价。分别于刷牙前后,在口腔专用牙椅光照下行菌斑染色,检测全口24颗牙的唇颊侧菌斑,并记录菌斑指数,检查器械为口镜、镊子和探针。菌斑记录表采用自定义设计的菌斑指数专用实验记录表格,每次记录后均由检查者签名。菌斑指数计分采用新的改良等级计分方法(0分=无菌斑,1分=部分菌斑,2分=布满菌斑)[13]。其中,对“部分菌斑”做出进一步说明:①如为少量点状菌斑,视作无菌斑,计0分;如果点状菌斑数量较多,视为部分菌斑,计1分;②如为块状菌斑,无论大小都视作部分菌斑,计1分;③菌斑量超过计数区域面积1/2,或散在于全区域的点状或块状菌斑,视作布满菌斑,计2分。
1.5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刷牙前后的平均菌斑指数(MPI)和菌斑清除率。将每颗牙的唇颊面依据外形特点分为A、B、C、D、E、F、G、H、I等9个计分区,其中A、B、C区代表龈缘区,D、F区代表邻间隙区,E、G、H、I区代表光滑面区(图 2)。MPI=区域菌斑计数总和/本区域计分区数量。菌斑清除率=(刷牙前MPI-刷牙后MPI)/刷牙前MPI。
![]() |
图 2 菌斑计数分区示意图 |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经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内刷牙前后MPI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菌斑清除率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设为0.05。
2 结果两组刷牙前后各个分区的MPI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60~10.63,P<0.05)。说明不管是尼龙丝牙刷还是磨尖丝牙刷,都能有效地清除牙面菌斑,达到清洁牙齿的目的。无论是尼龙丝牙刷还是磨尖丝牙刷,对邻间隙区的菌斑清除效果在各区域中均是最弱的。在各个分区中,尼龙丝牙刷的菌斑清除率均显著高于磨尖丝牙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75~34.42,P<0.05)。表明由同一厂家生产的相同规格的尼龙丝牙刷和磨尖丝牙刷相比,尼龙丝牙刷的菌斑清除效果优于磨尖丝牙刷。见表 1~4。
表 1 两组刷牙前后不同牙区全牙面的MPI及菌斑清除率比较(n=14) |
![]() |
表 2 两组刷牙前后不同牙区龈缘区的MPI及菌斑清除率比较(n=14) |
![]() |
表 3 两组刷牙前后不同牙区邻间隙区的MPI及菌斑清除率比较(n=14) |
![]() |
表 4 两组刷牙前后不同牙区光滑面区的MPI及菌斑清除率比较(n=14) |
![]() |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磨尖丝和尼龙丝两种牙刷在全牙列全牙面的菌斑清除率分别为50.94%和71.81%,这与以往及近期的一些研究结果是基本相符的[14-16]。邻间隙区是牙周炎的好发部位,也是我们日常口腔清洁需要特别重视的区域,而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牙刷对邻间隙区的清洁效果均弱于其他区域。因此,对邻间隙区的清洁,除了刷牙以外,还需要借助邻间隙区清洁工具,例如牙线、牙缝刷、冲牙器等[17-22]。
人们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牙刷品种,在选择时常常会不知所措。牙刷的作用是清洁牙面,因此牙刷的清洁效率应该是我们选择牙刷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23-24]。早期的一些研究认为,牙刷刷毛的软硬度可以影响牙刷的清洁效力,硬毛、中毛牙刷的清洁效力要显著大于软毛牙刷[25-26]。刘建捷等[27]对正畸病人应用同一厂家生产的软、中、硬等3种不同硬度牙刷的刷牙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软毛牙刷和中毛、硬毛牙刷相比,清除菌斑的效果差异有显著性。因而该文作者不推荐正畸病人使用软毛牙刷,而应该使用中性硬度的牙刷。
本研究所选取的两种牙刷,均属于软毛牙刷[3],但尼龙丝刷毛的硬度值要大于磨尖丝刷毛。磨尖丝牙刷和普通尼龙丝牙刷相比,虽然其刷毛的柔软度带来了刷牙的舒适感[10, 23, 28],但从本研究数据来看,刷毛的软度也影响了其清除菌斑的效果。尼龙丝牙刷的清洁效力要显著高于磨尖丝牙刷,如果注重刷牙的舒适性而选择了磨尖丝牙刷,应该适当增加刷牙的时间从而提高菌斑清除的效果。刘呈胜等[29]比较了采用Bass刷牙法不同的刷牙时长菌斑清除效果的差异,结果显示,刷牙5 min和刷牙4 min及以下的菌斑清除效果差异有显著性,而刷牙5 min和6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该文作者强调为了达到较好的菌斑清除效果,应使用Bass法刷牙5 min以上。本文作者认为,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磨尖丝牙刷的使用。目前我们向大众推荐的Bass刷牙法以及3 min刷牙时间,都是以尼龙丝牙刷为参照标准而制定的[1]。而今天,磨尖丝牙刷的广泛应用,已经取代尼龙丝牙刷成为国内主要的牙刷品种。因此,针对目前的牙刷特点,应该制订与之相应的新的刷牙标准。
总之,无论选择普通尼龙丝牙刷还是磨尖丝牙刷刷牙,能有效地清除牙菌斑是我们的目标[30]。磨尖丝牙刷能使牙龈获得更高的舒适度,但刷牙出血也并不单单是因为刷毛太硬造成的。应该正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牙周健康状况,加大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更要在日常生活中指导人们选择合适的牙刷、牙膏、牙线等,进一步促进我国人民群众的口腔健康水平[31-32]。
[1] |
卞金有. 预防口腔医学[M]. 5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
[2] |
全国日用杂品标准化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9342-2003《牙刷》[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
[3] |
全国日用杂品标准化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9342-2013《牙刷》[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
[4] |
全国日用杂品标准化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0003-2013《磨尖丝牙刷》[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
[5] |
VERSTEEG P, PISCAER M, ROSEMA N, et al. Tapered toothbrush filaments in relation to gingival abrasion, removal of plaque and treatment of gingivitis[J]. Int J Dent Hyg, 2008, 6(3): 174-182. DOI:10.1111/j.1601-5037.2008.00284.x |
[6] |
张京华, 沙月琴, 曹采方. 不同刷牙方法清除菌斑效果的对比[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37(5): 542-544. |
[7] |
赵冬, 张玉清, 孙丽丽, 等. 两种手动牙刷去除菌斑效果的试验观察[J].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0, 20(5): 293-296. |
[8] |
赵信义, 谢贺明, 王玉秋. 4种牙刷对牙颈部磨损的实验研究[J].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1993, 3(1): 10-12, 63. |
[9] |
吴巧丹, 梁燕, 袁媛园, 等. 不同刷牙压力对牙齿楔形缺损影响的体外研究[J].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7, 27(2): 89-92. |
[10] |
KOVAL′OVÁ E, NOVÁK B, KLAMÁROVÁ T, et al. The impact of toothbrush filament design on gingival health during heal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investigator-blinded clinical trial[J]. Health Problems of Civilization, 2015, 9(1): 47-53. |
[11] |
EICHENAUER J, VON BREMEN J, RUF S.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of toothbrushes during treatment with multibracket appliances[J]. Head Face Med, 2014, 10(1): 43. DOI:10.1186/1746-160X-10-43 |
[12] |
RUSTOGI K, CURTIS J P, VOLPE A R, et al. Refinement of the Modified Navy Plaque Index to increase plaque soring efficacy in gumline and interproximal tooth areas[J]. J Clin Dent, 1992, 3(C): 9-12. |
[13] |
管力.牙刷功能效果的临床试验评价和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 第四军医大学, 2013.
|
[14] |
张艳玲, 张欣奎. 不同材质刷毛的手动牙刷刷牙效果的临床评价[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8, 34(1): 117-120. |
[15] |
SAXER U P, YANKELL S L. Impact of improved toothbrushes on dental diseases[J]. Quintessence Int Berlin Ger:1985, 1997, 28(8): 513-525. |
[16] |
ROBINSON P G, DEACON S A, DEERY C, et al. 电动牙刷与手动牙刷对口腔卫生的效果比较[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5, 5(11): 52-61. |
[17] |
高秀秋, 孙溪饶, 王琳源. 牙缝刷预防老年人牙周病的临床观察[J].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08, 6(1): 7-8, 37. |
[18] |
金爱琼, 张磊. 使用牙间隙刷对牙菌斑及牙周炎症的影响[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7(4): 223-227. |
[19] |
高东辉, 常晓敏, 李艳秋, 等. 牙线和间隙刷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周围健康状况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32): 3925-3928. |
[20] |
TAWAKOLI P N, SAUER B, BECKER K, et al. Interproximal biofilm removal by intervallic use of a sonic toothbrush compared to an oral irrigation system[J]. BMC Oral Heal, 2015, 15: 91. DOI:10.1186/s12903-015-0079-6 |
[21] |
徐瑛, 吕锦. 冲牙器改善成人固定正畸患者牙周健康效果评价[J]. 口腔医学研究, 2016, 32(4): 405-407. |
[22] |
辛秉昌, 公文, 李刚, 等. 脉冲式冲牙器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 口腔医学, 2018, 38(12): 1145-1148. |
[23] |
刘红星, 刘海超. 刷毛的评价方法及其对牙刷功效的影响[J]. 口腔护理用品工业, 2019, 29(3): 38-41. |
[24] |
CCAHUANA-VASQUEZ R A, CONDE E, GRENDER J M, et al. An eight-week clinical evaluation of an oscillating-rotating power toothbrush with a brush head utilizing angled bristles compared with a sonic toothbrush in the reduction of gingivitis and plaque[J]. J Clin Dent, 2015, 26(3): 80-85. |
[25] |
SCULLY C M, WADE A B. The relative plaque-removing effect of brushes of different length and texture[J]. Dent Pract Dent Rec, 1970, 20(7): 244-248. |
[26] |
ROBERTSON N A, WADE A B. Effect of filament and density in toothbrushes[J]. J Periodontal Res, 1972, 7(4): 346-350. DOI:10.1111/j.1600-0765.1972.tb01725.x |
[27] |
刘建捷, 于静. 正畸患者使用不同硬度牙刷控制菌斑效果的对比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 2014, 43(3): 306-307. |
[28] |
祝智胜, 陈广发, 肖俊芳. 高品质PBT磨尖丝研究开发及其在护龈牙刷上的运用[J]. 口腔护理用品工业, 2017, 27(1): 34-38. |
[29] |
刘呈胜, 蔡成莲. 刷牙方法和时间对菌斑清除效果的影响[J]. 广东牙病防治, 2006, 14(1): 52-53. |
[30] |
DEINZER R, HARNACKE D, MENGEL R, et al.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based training on toothbrush skills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crown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 Periodontol, 2016, 87(11): 1333-1342. DOI:10.1902/jop.2016.160099 |
[31] |
郭珲, 潘克清, 钟凤, 等. 青岛大学医学生口腔健康认知与保健行为调查分析[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7, 53(1): 70-72, 76. |
[32] |
葛琳华, 林智恺, 郭秋曼, 等. 医学院学生牙周健康维护3年随访调查[J]. 上海口腔医学, 2017, 26(4): 437-4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