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郑州市中心医院麻醉科;
3.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针吸活检术是术前判断病灶良、恶性质的重要依据,在诸多恶性肿瘤术前检查中广泛应用[1]。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针吸活检术(EBUS-TBNA)主要应用于肺部、胸部等相关疾病的诊断、复查、疗效评估等领域[2-3]。EBUS-TBNA取材后行组织细胞学检查,具有创伤微小、准确率高等显著的优势。由于EBUS-TBNA的操作过程均通过气道完成,对保持病人上呼吸道通畅有一定影响,且病人易发生咽喉部反应,而使EBUS-TBNA成为针吸活检术中难度较高的一项[4-5]。麻醉方式与EBUS-TBNA的过程是否顺利具有密切相关性[6]。目前,EBUS-TBNA的常用麻醉方式主要包括局部麻醉(局麻)与全身麻醉(全麻),由于两种麻醉各具不同的优势与缺陷,因此EBUS-TBNA麻醉方式的选择尚存有一定争议。为了客观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应用于EBUS-TBNA中的效果,本研究对局麻和全麻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旨在为该检查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在本院接受EBUS-TBNA检查的病人中,随机选取40例局麻病人纳入局麻组,另随机选取40例全凭静脉麻醉病人纳入全麻组。纳入标准:①在本院接受EBUS-TBNA检查的病人;②病人自愿入组且取得知情同意文件。排除标准:①入组前7 d内有全麻史的病人,14 d内有α2受体激动类药物应用史者,1个月内有麻醉镇静类药物试验史;②有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③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器质性疾病的病人;④有精神系统疾病史病人。局麻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为52~73岁,平均(62.57±5.96)岁;体质量51~79 kg,平均(63.59±11.23)kg;合并慢性疾病:高血压21例,高脂血症8例,2型糖尿病6例,甲状腺疾病5例。全麻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为51~74岁,平均(63.02±6.14)岁;体质量50~80 kg,平均(63.78±11.65)kg;合并慢性疾病:高血压22例,高脂血症7例,2型糖尿病7例,甲状腺疾病3例。两组一般资料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本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麻醉与EBUS-TBNA方法 1.2.1 局麻方法局麻组采取局部麻醉方法,常规术前准备、连接相关监护设备等。咽喉局部喷雾及10 g/L利多卡因(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5387)雾化行气道表层麻醉;病人取平卧位,经口腔插入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再给予5 mL的20 g/L利多卡因注入气道。
1.2.2 全麻方法全麻组采取全凭静脉麻醉方法,常规术前准备、连接相关监护设备等。麻醉诱导:佩戴纯氧面罩,流量为5 L/min通气3 min,给予咪达唑仑(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为H19990027)0.05~0.10 mg/kg、丙泊酚(德国费森尤斯卡比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为J20080023)1.00~2.00 mg/kg、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0197)0.50~1.00 μg/kg静脉推注;3 min后置入喉罩通气。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10~0.20 μg/(kg·min)及丙泊酚3.00~5.00 mg/(kg·h);给予间断式手控通气,氧气体积分数为0.50,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4.7~6.0 kPa,脑电双频指数维持在40~50。
1.2.3 EBUS-TBNA方法两组麻醉成功后均先进行纤支镜检查,清理气道。局麻组经口置入纤支镜,全麻组经喉罩置入纤支镜,于超声引导下确定穿刺位置、角度和深度。以TBNA专用活检穿刺针进入气道后,穿透气道壁穿刺进入目标淋巴结,将穿刺针进行适当调整、抽动以获取更为理想的标本。拔出穿刺针后以载玻片承载取得的标本,使用体积分数0.95的乙醇固定,送检。
1.3 观察指标及其判断方法 1.3.1 生命体征观察两组病人针吸术中生命体征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术中指:静息状态、入镜前、过声门后10 min和出镜即刻等4个时间点的平均值。
1.3.2 麻醉效果参照相关文献标准评估两组麻醉效果[7]。以顺利插管、进喉镜,无恶心、阵咳等反射,纤支镜顺利通过会厌、声门、气管、支气管等均无咳嗽,穿刺取样顺利完成为优;顺利插管、进喉镜,无恶心、阵咳等反射,纤支镜通过会厌、声门、气管、支气管等仅有轻微咳嗽而不影响操作为良;插管、进镜时可见恶心反射,纤支镜进入气管后有较剧烈的咳嗽但无发绀、憋气为可;插管、进镜困难,纤支镜进入气管后出现剧烈呛咳、憋气、发绀,无法继续检查操作为差。
1.3.3 取材效果参照相关文献标准评估[8]。针吸取材涂片可见多个淋巴细胞团,或可见具有诊断意义的阳性细胞,可确诊则为取材满意;可见大量红细胞或极少有核细胞,则为取材不满意;取材尚可但无法明确诊断的为未确诊。
1.3.4 不良反应统计术中、术后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术中不良反应包括纤支镜进入及操作过程中无法耐受的不适感、剧烈咳嗽、呼吸困难、体动等,术后不良反应包括咽喉不适、胸痛、谵妄等。
1.4 统计学处理以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对比以独立t检验;计数数据以卡方检验、等级数据以秩和检验比较,均以n(%)格式表示。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生命体征指标比较两组病人术中生命体征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全麻组病人HR、SPO2、SBP、DBP均优于局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6~3.998,P < 0.05)。见表 1。
表 1 两组病人EBUS-TBNA术中生命体征指标对比(n=40, x±s) |
![]() |
全麻组病人麻醉优良率为97.50%,局麻组为65.00%;全麻组麻醉优良率与麻醉效果均优于局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867,Z=-4.573,P < 0.05)。见表 2。
表 2 两组麻醉效果评估对比(n=40,例(χ/%)) |
![]() |
全麻组病人取材满意率为85.00%,局麻组为60.00%,全麻组取材效果优于局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90,P < 0.05)。见表 3。
表 3 两组取材效果对比(n=40,例(χ/%)) |
![]() |
全麻组病人纤支镜进入及操作过程中无法耐受的不适感、术中剧烈咳嗽、术中体动发生率及术后咽喉不适、胸痛发生率等均低于局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1~21.587,P < 0.05),两组术中呼吸困难与术后谵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13~2.883,P>0.05)。见表 4。
表 4 两组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40,例(χ/%)) |
![]() |
EBUS-TBNA具有定位精准、检查创伤小、诊断准确性高、操作简便等优势,目前在肺癌、纵隔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9-10]。由于纵隔病灶不易取得病理与细胞学检查样本,传统多采取纵隔镜或者开胸活检,但这两种方法创伤大且部分病人难以耐受[11]。EBUS-TBNA可将纤支镜的观察范围通过超声从腔内延伸至腔外与纵隔内,能够进行纵隔内淋巴结的针吸活检,为纵隔病灶的确诊提供了准确性较高的参考。纤支镜检查的麻醉方式主要包括局麻、全麻及复合麻醉,全麻根据不同用药方式可分为全凭静脉麻醉、吸入性麻醉等[12-13]。局麻的麻醉深度相对较浅,术中易发生咳嗽、体动等反应,甚至可能导致手术中断,不仅病人的痛苦程度较大且手术成功率也难以得到良好保障。全麻具有舒适性高,可有效减轻病人在操作过程中的不适感,极大地控制病人的相关反射反应,从而提高操作成功率、缩短检查整体用时。全凭静脉麻醉是全麻中的首选方式[14]。EBUS-TBNA操作时首先要对病灶及周围组织进行超声显像,以提供病灶的位置、形态、大小等信息,对于气道形成较大刺激,需要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与麻醉时间,方可确保手术顺利完成。吸入性麻醉由于麻醉用药浓度不易控制、波动幅度较大,且术中气道需要频繁吸引,易诱发术中体动、咳嗽等不良反应,甚至可能直接导致穿刺失败,或误伤周围组织、血管与重要脏器。操作中如麻醉效果不理想,则可能导致纤支镜的反复插入,从而使呼吸道开放度过高,易诱发术后呼吸道感染。
本次研究中我们对局麻与全麻病人进行了观察对比,结果表明,两组病人术中生命体征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但全麻组病人HR、SPO2、SBP、DBP等指标均优于局麻组;提示术中操作对病人的生理反应与心理反应均形成较强烈刺激,而全麻可有效降低这一刺激程度,使病人的生命体征指标维持于更为理想的水平,有效提高了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全麻组病人麻醉优良率为97.50%,局麻组为65.00%,全麻组麻醉优良率与麻醉效果均优于局麻组;提示全麻下进行EBUS-TBNA可获得更为理想的麻醉深度,有效减轻或预防病人术中体动等反应,从而提高了纤支镜置入、穿刺取样等一系列操作的顺利度,可尽早完成手术。这与顾兴等[15]研究结论相符。本文结果还表明,全麻组取材满意率为85.00%,局麻组为60.00%,提示全麻下施术能够在病人更为稳定的条件下穿刺取样,从而提高了取样的成功率,也降低了对周围组织、重要脏器、血管等意外损伤的风险。全麻组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均低于局麻组,主要是由于病人术中状态平稳、麻醉深度理想使手术操作顺利、准确、时间缩短,从而减少了对病人的损伤。本文全麻组中1例高龄病人出现术后一过性谵妄,自行恢复。
综上所述,在全凭静脉全身麻醉下进行EBUS-TBNA,术中病人生命体征理想、平稳,麻醉效果理想,术中取材满意率高,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
陈淑如, 吴楚成, 柳镇玉. 术前空芯针穿刺活检术对乳癌的诊断价值[J].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54(4): 419-422. |
[2] |
ANDREO G F, CENTENO C A, SANZ S J, et al. Initial experience with real-time elastography using an ultrasound bronchoscopy for the evaluation of mediastinal lymph nodes[J]. Archivos de Bronconeumologia, 2015, 22(12): e8-e11. |
[3] |
陈闽江, 邵池, 徐燕, 等. 超声气管镜针吸活检在肺癌诊断及基因检测中的作用[J]. 中国肺癌杂志, 2018, 21(9): 670-676. |
[4] |
SRHAUG S, HJELDE H, HATLEN P, et al. Learning EBUS TBNA-a 6-year experience at a single institution[J]. 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 2015, 46(59): 317-317. |
[5] |
DHOORIA S, GUPTA N, BAL A, et al. Role of xpert mtb/rif in differentiating tuberculosis from sarcoidosis in patients with mediastinal lymphadenopathy undergoing EBUS-TBNA: a study of 147 patients[J]. Sarcoidosis, Vasculitis and Diffuse Lung Diseases, 2016, 33(3): 258-266. |
[6] |
VAN ESCH B F, STEGEMAN I, SMIT A L. Comparison of laryngeal mask airway vs tracheal intub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n airway complications[J]. J Clin Anesth, 2017, 36: 142-150. DOI:10.1016/j.jclinane.2016.10.004 |
[7] |
曾辉, 黄建安. 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对Ⅰ、Ⅱ期结节病的诊断价值[J]. 中华医学杂志, 2016, 96(22): 1738-1741.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6.22.005 |
[8] |
韩青兵, 朱辉, 史静宇, 等. 液基细胞学在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纵隔淋巴结针吸活检术的临床价值研究[J].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6, 12(3): 275-278. |
[9] |
ARI D E, AR A Y, KARIP C Ş, et al. Comparison of I-gel with classic laryngeal mask airway regarding the ease of use and clinical performance[J]. Turk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and Reanimation, 2015, 43(5): 299-303. DOI:10.5152/TJAR.2015.71542 |
[10] |
陈长明, 陈思, 黄海东, 等. 经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敏感性相关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6, 37(8): 931-935. |
[11] |
王若天, 支修益, 张毅, 等.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针吸活检在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7, 17(1): 4-6. DOI:10.3969/j.issn.1009-6604.2017.01.002 |
[12] |
陆月兰, 杨阳, 刘曼丽. 静脉麻醉下经支气管超声内镜引导针吸活检术的护理配合[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5, 32(19): 55-57. |
[13] |
谭晓刚, 刘磊, 张毅, 等. 经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在早期诊断副肿瘤神经综合征中的价值[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8, 18(12): 1125-1128. DOI:10.3969/j.issn.1009-6604.2018.12.019 |
[14] |
熊伟, 陈萍, 田雷, 等. 全凭静脉麻醉下I-gel喉罩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刺吸活检术中的应用[J]. 中国内镜杂志, 2017, 23(12): 1-4. DOI:10.3969/j.issn.1007-1989.2017.12.001 |
[15] |
顾兴, 颜西刚, 王琰, 等. 全身麻醉下超声支气管镜引导针吸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内镜杂志, 2017, 23(9):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