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妇科
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和生活压力改变,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育龄期妇女发病率为20.0%~25.0%,总发病人群中40~50岁发生率最高[2]。子宫肌瘤发病率日趋升高,不仅给病人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也给社会医疗资源造成沉重的负担[3]。子宫肌瘤是性激素依赖性肿瘤,研究证明肌瘤组织内雌孕激素受体水平高于周围正常肌组织,故采用拮抗性激素的药物治疗以抑制或降低性激素水平可缩小肌瘤,减轻临床症状[4]。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可用于子宫肌瘤伴贫血病人的治疗,但该种方式通常会产生血管舒缩障碍、阴道干燥、骨质丢失等副作用,限制其长期应用[5]。有研究显示,采用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病人具有通畅血脉、消散瘀滞的作用, 疗效显著[6]。应用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优势明显,较小瘤体可消失,较大瘤体可缩小,疗效显著,同时避免了手术并发症等西医治疗的副作用,值得推广[7]。本研究应用自拟乌赤汤治疗厥阴寒实型子宫肌瘤可有效控制病人月经异常、下腹包块、白带增多等症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7年9月—2019年2月,选取在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接受治疗的厥阴寒实型子宫肌瘤病人10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病人年龄25~55岁,平均(42.04±10.71)岁;肌壁间肌瘤42例,黏膜下肌瘤7例,浆膜下肌瘤3例;单发肌瘤39例,多发肌瘤13例。观察组病人年龄为26~55岁,平均(44.06±9.57)岁;肌壁间肌瘤44例,黏膜下肌瘤6例,浆膜下肌瘤2例;单发肌瘤37例,多发肌瘤15例。两组多发肌瘤均以最大体积的子宫肌瘤所在位置为判断标准。两组病人年龄、病程、肌瘤位置以及肌瘤数目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妇产科学》第8版中子宫肌瘤相关诊断标准[8]进行诊断。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9-10]结合子宫肌瘤病人常见临床表现,拟定中医诊断标准。主证:①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或淋漓不尽或夹有血块;②经色先红后淡或紫暗;③手足厥寒。次证:①懒言、自汗、心悸、气短、头晕、目眩、神疲;②胃素寒,有积饮停痰,伴腹中冷痛,呕吐。舌脉:脉沉细或弦涩,舌淡伴有瘀点、瘀斑。主证①②③必备,兼有次证①中2项及以上、②中1项及以上,符合相应舌脉即可诊断为厥阴寒实型子宫肌瘤[10]。
1.2.3 病例纳入标准① 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厥阴寒实型子宫肌瘤诊断标准;③未合并严重的内外科疾病;④非哺乳期或孕期;⑤自愿接受本方案治疗。
1.2.4 病例排除标准① 存在子宫颈病变的病人;②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损害的病人;③依从性差不愿配合治疗的病人。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华润紫竹药业有限公司),每日1次,每次10 mg,临睡前口服。共治疗3个月。
1.3.2 观察组给予自拟乌赤汤治疗。自拟乌赤汤的基本方药组成:熟附子16 g,川乌16 g,蜀椒16 g,干姜32 g,赤石脂32 g,香附32 g,三棱8 g,莪术8 g,刘寄奴18 g,怀牛膝18 g,桑寄生32 g,穿山甲12 g,葶苈子12 g,皂刺18 g,鳖甲8 g,蜈蚣4条。首先将所有药材置于凉水中浸泡20 min,于砂锅中倒入600 mL凉水,熟附子、川乌先煎15 min,然后放入蜈蚣、鳖甲、赤石脂一起煎30 min,最后把剩下的药材放入沸腾后文火煎20 min,滤出药液;第2次将剩下的药渣加入400 mL水,沸腾后煎15 min,滤出药液;第3次将剩下的药渣加入300 mL凉水,沸腾后煎10 min,滤出药液。将3次药液混合后分成3份,早、中、晚饭后30 min服用,日1剂,3剂为1疗程,疗程之间停药4 d。服药期间需避开月经期,共治疗3个月。
1.4 疗效判定标准[11]分别于治疗前后行彩色超声检查,计算病人肌瘤体积和子宫体积变化情况,体积=0.654abc(a、b、c分别表示子宫或肌瘤的三维径线半径),并判定疗效。①临床治愈:症状消失,肿瘤消散、子宫恢复正常大小;②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肿瘤明显缩小或B超复查提示子宫3径之和缩小2.5 cm以上;③有效:症状有所改善,但肿瘤无明显缩小,或B超复查提示子宫3径之和缩小1.5~2.5 cm;④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
1.5 不良反应观察观察两组治疗期间恶心呕吐、头痛、晕眩、乏力等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病人治疗依从性均良好,无脱落病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7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29,P < 0.05)。见表 1。
表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52, 例) |
![]() |
两组治疗后子宫肌瘤体积和子宫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16.7,P < 0.05);且观察组子宫体积和肌瘤体积变化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5.2, P < 0.05)。见表 2。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子宫肌瘤与子宫体积比较(n=52,V/cm3, x±s) |
![]() |
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69%,对照组为30.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14,P < 0.05)。见表 3。
表 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52, 例) |
![]() |
子宫肌瘤是常发生于生育年龄女性的妇科肿瘤[12],是以月经异常、下腹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女性常见良性肿瘤[13]。子宫肌瘤的发生率极高,是临床常见病症[14]。据文献报道,不孕症妇女中以子宫肌瘤作为不孕独立因素者占1%~3%;在反复自然流产原因中子宫肌瘤占7%[15]。子宫肌瘤好发于40~50岁的围绝经期女性,其患病率高达51.2%~60.0%[16]。高危因素为年龄>40岁、初潮年龄小、未生育、晚育、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激素补充治疗等,这些因素均与子宫肌瘤的发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17]。
《伤寒论》 337条条文:“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阳气被阴寒阻滞在里,里阳外阴,界限分明,此即阴阳气不相顺接是也。阳气不得外出行于周身,四末不得温,故见厥冷[18]。故厥阴的病理变化也是在阴阳均不足的状态下产生的,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易寒易热,易虚易实,风动于内,而以阴阳寒热虚实错杂为主要病理特点[19]。
长期以来,临床上对于子宫肌瘤的处理摇摆于两个极端,要么消极观望,期待疗法;要么斩草除根,切除子宫[20]。目前,临床上对于子宫肌瘤的处理有多种方法,但由于子宫肌瘤具有性激素依赖性特点,对于体内性激素水平不同的各年龄段妇女,其治疗方法的选择策略也有所不同[21]。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子宫可分泌多种活性物质,并具有一定内分泌功能,参与体内生理过程,绝经前切除子宫即使保留卵巢也可增加病人冠心病和骨质疏松等发生率,药物治疗子宫肌瘤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22]。子宫肌瘤的发病与雌激素及孕激素分泌失调有关,米非司酮是孕激素受体拮抗药,在子宫肌瘤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23]。米非司酮是保守治疗子宫肌瘤的首选药物,单独使用近期疗效确切,缺点是停药后部分病人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尽,半年后随访发现一些病人子宫肌瘤又逐渐增大,因此远期疗效不能肯定[24]。鉴于西医治疗子宫肌瘤存在复发率高、不良反应明显等缺点,而且手术切除又给病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研究备受重视[25]。
中药可以调理脏腑气血、调整阴阳平衡,在防治子宫肌瘤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26]。应用中药治疗子宫肌瘤,可以快速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保留病人的各项子宫功能,所以在临床上的优势比较明显[27]。对于子宫肌瘤来说,中医认为主要是湿、痰、郁、瘀等病邪聚结胞宫,发为本病。因此,采用辨证施治的手段治疗[28]。中医学认为,子宫肌瘤属于“癥积”、“石瘕”、“崩漏”范畴,是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在于气血失和、情志失调、血行不畅、感受外邪、正气虚弱,可从软坚散结、化瘀活血角度进行治疗[29]。本文病人病系厥阴,阴寒内盛,血被寒凝,经络痹阻,气滞血瘀而成。故治宜温经散寒,理气活血,攻坚散结,方用自拟乌赤汤。方中附子、川乌、干姜、蜀椒、赤石脂,可以温暖胞宫,温通血脉,散寒化凝;香附疏肝理气,使气行血无阻滞;刘寄奴、三棱、莪术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桑寄生、怀牛膝补肝肾,通经络,引药直达病所;蜈蚣、山甲、皂刺、葶苈子、鳖甲有倒墙破壁之力,可增加溃坚破癥之效。诸药相伍,相辅相成,共奏攻坚消癥之功。药证相符,故收奇效。现代医学认为,自拟乌赤汤可通过调节卵巢内分泌功能,对抗雌激素过多导致的子宫变化,使增生的子宫内膜恢复正常,腺体分泌过多现象消失[30],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子宫平滑肌的代谢,使肌层的单纯肥大渐趋消退,改善子宫的局部血供与营养,使硬化的纤维结缔组织变软被吸收。故本方对消除和抑制子宫肌瘤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愈16例,显效25例,有效9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病人多在1~3个月内获得痊愈或显效;观察组子宫体积和肌瘤体积缩小值大于对照组,且服药期间未发现毒副作用;对照组病人出现少量头疼、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观察组则极少数病人出现头疼、头晕等现象。随访中发现有4例子宫肌瘤并发不孕症的病人,服用本方后妊娠,说明本方对希望保留生育的子宫肌瘤病人可能增加受孕机会。本文观察组有3例病人治愈后停药半年子宫肌瘤有所增长或复发,故治愈或好转的病人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自拟乌赤汤以巩固疗效,以防复发。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证型不一,临床所见大体可分为少阳型与厥阴型两大类。属少阳者,三焦不透,气机不利,气滞血瘀而成,治宜疏利三焦化瘀散结;属厥阴者,阴寒内励,血被寒凝,气滞血瘀而成,治宜温化寒凝,散结消癥。但临床以厥阴型最多见。经曰“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故属厥阴者,通过大剂温阳散寒之品,驱除寒凝,消除病因,使阴平阳秘,则病乃愈。
[1] |
刘丹丹, 李丰涛, 卢会燕, 等. 清心化瘤汤治疗子宫肌瘤61例[J]. 河南中医, 2019, 39(3): 376-379. |
[2] |
沈东成, 徐秋霞, 杜洁, 等. 子宫肌瘤中西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 33(5): 1110-1112. |
[3] |
孙运明, 周珊娜, 唐禹馨. 桂枝茯苓方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核因子-κBp65表达水平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9, 37(5): 90-92. |
[4] |
周应芳. 子宫肌瘤药物治疗之评价[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6, 32(3): 180-182. |
[5] |
戴泽果, 张辉婷, 陈瑾.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对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J]. 中国当代医药, 2019, 26(1): 142-144. DOI:10.3969/j.issn.1674-4721.2019.01.045 |
[6] |
王双娜, 袁小辉.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1(10): 92-93. DOI:10.11954/ytctyy.201510042 |
[7] |
任聪, 刘大胜, 王凤, 等.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研究进展及述评[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 25(1): 135-138. |
[8] |
丰有吉. 妇产科学[M]. 第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35.
|
[9] |
郎景和. 我国妇产科学的发展与前景[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 23(1): 1-2. DOI:10.3969/j.issn.1005-2216.2007.01.001 |
[10] |
李昌祝, 罗兰, 冯玲洁, 等. 四君子汤联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子宫肌瘤[J]. 中医学报, 2019, 34(3): 642-646. |
[11] |
徐蕾, 朱晓莺, 邓晓杨. 宫瘤清胶囊联合他莫昔芬治疗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9, 34(1): 196-199. |
[12] |
杨海燕, 黄晓武. 子宫肌瘤与女性生育[J].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7, 36(3): 219-225. DOI:10.3969/j.issn.1674-1889.2017.03.009 |
[13] |
邹敏, 熊郁, 汪炼, 等. 多发子宫肌瘤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与生育[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6, 32(2): 132-135. |
[14] |
王庚. 不同术式子宫肌瘤剔除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17(11): 130-131. |
[15] |
张英, 华克勤. 子宫肌瘤的处理与妊娠相关性[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6, 32(2): 135-139. |
[16] |
刘笑梅, 张蕾, 陈桂玲, 等. 坤泰胶囊对雌激素、孕激素联合诱发子宫肌瘤大鼠激素水平及相关生长因子的影响[J]. 中医杂志, 2017, 58(11): 960-965. |
[17] |
蔡绍杰, 胡丙成, 白妍, 等. 督灸治疗阳虚血瘀型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9, 26(3): 396-398. |
[18] |
陈梓越, 李奕诗, 周红, 等.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 23(11): 1521-1523. |
[19] |
孙云松, 陈芊, 于俊生. 从"厥阴为枢"分析《伤寒杂病论》厥阴病证治[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6(11): 921-923. DOI:10.3969/j.issn.1673-6613.2011.11.001 |
[20] |
凌斌, 阳艳军. 子宫肌瘤防治的商榷[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6, 32(2): 113-116. |
[21] |
叶明珠, 邓新粮, 薛敏. 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处理[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6, 32(2): 126-131. |
[22] |
张红, 俞菊珍, 潘培芳.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9, 26(5): 584-586. |
[23] |
田昕.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比较[J]. 中国民康医学, 2019, 31(7): 15-17. DOI:10.3969/j.issn.1672-0369.2019.07.007 |
[24] |
韩兆忠, 刘茜, 郑伟然, 等.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性评价[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 18(3): 543-551. |
[25] |
杨相海, 阳乐, 陈欢, 等. 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6): 2629-2631. |
[26] |
刘宇, 李冬华, 陈超, 等. 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现代药理研究概况[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12(9): 1326-1332. |
[27] |
赵晓琴. 中医辨证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38): 154-156. |
[28] |
何靖芳. 加味桂枝茯苓丸配合逍遥丸治疗子宫肌瘤[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 5(63): 151. DOI:10.3877/j.issn.2095-8242.2018.63.128 |
[29] |
李彦珍. 血府逐瘀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J]. 光明中医, 2018, 33(20): 3060-3061.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8.20.048 |
[30] |
王红. 张玉芬主任治疗子宫肌瘤经验介绍[J]. 山西中医, 2008, 24(S1):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