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 山东 青岛 266003
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1],将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医学专业型硕士培养实行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以临床实践为主,培养目标是临床一线人才[2];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则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侧重点在于培养研究生掌握学术理论和实验技能,将来能够从事较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目前,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弊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承担着繁重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任务,科研时间匮乏,学术思维薄弱[3];而科学学位研究生与临床脱节,难以从临床工作中发掘学术问题,缺乏医学创新能力,并因缺乏临床技能的训练难以胜任毕业后的临床工作[4]。因此,虽然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在培养的过程中临床和科研能力方面各有偏重,但培养拥有临床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目标[5]。本文对我院近年来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1 以撰写综述的方式提前介入培养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基本没有接触过医学基础研究。我们从要求新入学的研究生撰写一篇本专业综述入手,培养其文献搜集、阅读、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学科领域,逐步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学术前沿。
首先,导师与研究生沟通确定大致研究方向,通常专业学位研究生偏重临床领域,科学学位研究生偏重基础领域。然后,导师给出关键词,并教授研究生查阅文献的方法,由研究生检索文献、阅读、归纳总结。在此过程中导师应与研究生及时互动,了解其撰写进程和遇到的困难,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研究生通常在入学第一学期完成综述初稿,进入师生互动修稿阶段。导师在修稿初始,避免通篇细致修改,而是由面到点,先思路、布局,后语法文字,循序渐进。同时在修改过程中,以提出问题、启发性思考方式为主, 避免导师直接修正错误。让学生在修改过程中进一步领会书写科研论文需要逻辑严密、思路条理、语言规范。我们观察到入学第一年即完成综述撰写的研究生,因为阅读广泛、思路清晰,在之后的科研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近3年我院牙周病专业毕业统招研究生(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共12名,有5名研究生于入学第一年完成综述写作并于次年发表,毕业之前发表第2篇学术论文(均为SCI收录期刊论文),其中有3名同学于毕业后1年内发表第3篇硕士课题相关论文(均为SCI收录期刊论文)。这5名同学中有2名获当年口腔医学院研究生毕业答辩优秀研究生荣誉。
2 培养研究生医学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密不可分。医学科研源于临床,最终结果用于指导临床工作,推动医学发展。所以无论是科学学位型还是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导师均应当指导其将科研课题设计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重视医学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在临床教学医院工作的导师以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有科研项目的导师则可兼收科学学位研究生。所以科学学位研究生多参与导师的课题,在科研项目的既定研究框架下进行培养;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则多从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自主选题[6]。无论哪种方式,导师在指导过程中既要避免过度干预,又要避免撒手不管。研究中遇到瓶颈,导师应该与学生加强沟通,疏导学生压力,一起探讨对策,但导师应偏重于启发性建议,由学生自行实践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摒弃学术不端行为的教育不容忽视。当前,几乎所有医学院校均规定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条件是:要求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在本专业领域核心期刊发表论著1篇,或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1篇。所以部分研究生是以发表 1篇论文换得顺利毕业为目的参与课题研究。然而,科研并非一帆风顺,急功近利便会催生学术造假、抄袭、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所以导师要以身作则,严格把关,将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始终[7-8]。
3 避免科学学位研究生与临床脱节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高等医学院校和医疗科研机构培养师资和从事基础或临床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9],因此对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的要求比较低,临床实践时间安排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要短得多,有些院校甚至不要求科学学位研究生参加临床实践。然而在当前社会,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如果不是继续读博深造,绝大多数依然是就业于医院或诊所从事临床工作,而临床技能的薄弱或缺失成为他们临床工作的瓶颈。如前所述,医学科研源于临床,并最终应用于临床,长远来看,这一瓶颈也将影响其医学科研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加强科学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有的放矢地进行了临床技能的培养。我们要求科学学位研究生每周至少参加1 d临床工作,对其培训内容包括了常规门诊接诊、治疗,病历的规范化书写,病人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这一举措受到了研究生的热烈回应,学生工作积极性高,态度认真负责,与老师的互动交流加强。
4 定期组织研究生进行科研汇报,鼓励学生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以科室为单位,定期组织研究生进行科研汇报。内容包括临床病例讨论、实验进展、读书报告等,既有助于导师掌握、督促学生的实验进程,及时纠正错误,又能锻炼研究生的文字组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供了不同研究领域相互交流、启发的平台。所有导师参与点评、讨论,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充分利用,尽可能减少课题设计偏差及实验失误。
鼓励并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会议。除了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学生在学术会议上获得的佳绩、荣誉称号,还与奖学金挂钩。此举既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开阔研究生眼界,产生新的思路,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爱国激情[10]。
5 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近年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医学研究生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有严格的科研任务和繁重的临床实习工作。复杂的医患关系,高负荷的工作状态,难以预期的科研成果和就业前景,使得医学研究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11]。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12]。研究生导师同样承担来自医疗、科研、教学诸多工作负担,导致对学生的指导时间及深度不足,导师的严格要求和学生完不成预期成果之间的矛盾甚至导致师生之间出现误解、关系疏远、紧张,从而加重研究生的心理负担。导师为研究生教学主体,学生对其有着强烈的依赖和归属感,所以来自导师的理解、关怀和帮助很重要。导师要避免对研究生学业一味督促、批评,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调整培养方案,并给予家长似的关怀。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疏导,又有利于科研、教学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提高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对我国的创新强国战略意义深远。近几年,我们在提高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实践中探索到一些经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对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涉及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既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学院政策的灵活调整、支持,更需要指导老师的身体力行、无私付出,以及学生的理解和积极配合。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总结经验,加强学术交流,相信一定会建立更完善的培养体系,取得更大的进步。
[1]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DB/OL], 1998-02-04. http://www.moe.edu.cn/srcsite/A22/s7065/199802/t19980204_163521.html.
|
[2]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的通知[DB/OL], 2014-08-22. http://www.nhfpc.gov.cn/qjjys/s3593/201408/946b17f463fa4e5dbcfb4f7c68834c-41.shtml.
|
[3] |
申晨, 申阿东. 浅谈临床科研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 继续医学教育, 2015, 29(4): 49-50. |
[4] |
王纳仕, 陈锴, 刘小平, 等. 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改革思考[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18): 2810-2812. DOI:10.3969/j.issn.1672-9455.2017.18.063 |
[5] |
许凤锐, 江泽飞. 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7(1): 129-130. DOI:10.3969/j.issn.1002-1701.2017.01.064 |
[6] |
储召群, 周爱萍, 戴玉田, 等. 医学研究生科研现在调查及对策研究[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7, 16(9): 968-972. DOI:10.3760/cma.j.issn.2095-1485.2017.09.025 |
[7] |
张德峰, 付玉荣, 伊正君. 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学术素养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J]. 西北医学教育, 2016, 24(4): 575-577. |
[8] |
陈婷, 蔡敏芳, 马金香, 等. 低年级医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 医学与哲学, 2018, 39(7): 42-44, 59. |
[9] |
谢静波, 汪玲, 包江波, 等. 口腔医学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 中国卫生资源, 2016, 19(2): 134-136. |
[10] |
何文喜, 刘宁宁, 何欣遥, 等. 提高口腔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J].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6, 26(3): 188-190. |
[11] |
李冲, 高殿帅. 医学研究生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8, 38(4): 528-531. DOI:10.3760/cma.j.issn.1673-677X.2018.04.012 |
[12] |
谢桂花, 张戈, 黄林萱. 提升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群体中影响力的策略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 32(3): 130-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