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 山东 青岛 266021
目前,我国注册临床病理医生严重不足,因而临床病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需而生[1]。继首都医科大学于2007年率先获批临床病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并招生之后,我校也于2013年开始招收该类型研究生,以适应医院对病理医师的迫切需求。由于该项工作开展时间较短,各校条件不同,培养模式不尽相同[2-5], 对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及影响因素的探讨尚处于探索阶段[6]。本文总结我校2016—2018届临床病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措施及实效,探讨保障临床病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各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 现状与问题病理学在现代医学教学体系中属基础医学[7],是“桥梁”学科;临床病理学是其一个重要分支,直接参与、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属临床医学[8],是高水平医院必需的结构元素。其对提高医疗质量、避免医患纠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医学教育和医疗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临床病理医师短缺现象凸显,显现了国内病理学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缺陷。长期以来,我国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在学科分类中被划分于基础医学下二级学科分类“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框架中,偏重于对实验病理及其机制的研究,忽视对临床病理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校期间研究生涉及临床病理工作的时间较短,甚至不曾接触临床病理诊断,对相应的基本规则了解较少;毕业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培训,才能应对日常的临床病理诊断工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需求严重脱节,阻遏了医疗水平的提高。
临床病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高质量病理医师,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能全面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临床病理诊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辨别常见疾病标本的基本病理变化,毕业后即能胜任日常临床病理诊断任务,并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既满足医疗需求,又为专业发展储备人才。
2 培养方案与措施 2.1 强化研究生管理,开展理想信念和医德教育临床病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旨在尽快向医院输送合格的病理诊断医生,为临床医疗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为病理学专业的发展储备人才。为使学生明确目标和使命,尽快进入角色,科室成立了研究生培养管理指导小组,制订针对临床病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日常学习和工作的规章制度,定期进行工作纪律和医疗核心制度的讲解;及时进行执行情况的总结并反馈,加深学生对制度的理解并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针对医患纠纷高发的社会大环境,指导小组随时随地宣讲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好人好事、仁行善举;邀请身边自觉为病人解忧、为行业争光的行为人现身交流,把“精诚为病人服务”作为理想和信念教育,融入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二、三年级研究生大部分时间要参与医院病理科的日常工作,每个人都会遇到病人或者其家属的各种问询,有与疾病相关的、也有无关的;有器质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指导小组会及时提示学生,学会理解病人及病人家属异于常态的心情,理解他们对于疾病的担忧和焦虑,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知识和规则善意应对和排解病人的不良情绪,化解误解及潜在的矛盾。同时,临床病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还需就日常遇到的疾病问题,经常与临床各科室尤其是手术科室、内镜科室医生沟通,及时请教并协同处理相关的病患事宜。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我们倡导研究生树立远大理想,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持之以恒,在练好一技之长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在冗杂的日常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尽早成为行业中的担当者。
2.2 严格导师遴选,强化教书育人严格导师遴选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导师必须品行端正,德才兼备,在为人、为学、为师方面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培养和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在与病人及同行的工作沟通和交流中,起到示范作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在业务能力方面要求导师必须具备:①雄厚的病理学专业知识,能够引导并帮助学生夯实病理学基础知识;②扎实的科研功底和创新能力,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尽快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研究动态和进展,掌握基本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开拓专业视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主动性,完成硕士学位培养要求的课题选题、实验设计、实验实施、结果分析以及学位论文的撰写,并达到硕士学位授予水平;③较高的、业界同行认可的临床病理诊断水平。能够在临床病理学诊断和技术操作上指导学生,加强日常病理技能和规则的实践,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满足毕业入职后用人单位的病理诊断需求。
2.3 强化专业课教学及课程建设在专业培养方面,科室统一认识,从病理学基础知识入手,严格临床病理技术操作和诊断规范培训,倡导创新性思维,不断完善专业评价考核体系。
虽然临床病理学专业学位被划入临床医学,但该专业研究生必须掌握扎实而深厚的基础医学和病理学基础知识,特别是对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掌握。从研究生入科伊始,由资深病理学教师和临床病理医生组成的培养指导小组,就一起讨论制定有序可行的临床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定期总结汇报学习和工作进程,及时处理遇到的问题,布置安排后续的工作。督促学生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扩大视野和拓展创新思路。
2.3.1 夯实基础,关注前沿,促进发展研究生从一年级入科开始即确定主修书目,精选参考教材,由基础医学知识入手,进行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训练,随时讨论沟通,保证第一阶段的基础知识的学习系统、高效,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好基础。进入二年级后,要求研究生定期参加科室的基础与临床病理学知识讲座、临床疑难病例和病理切片诊断报告会;另一方面,培养指导小组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病理学家进行学术活动和交流,引导学生关注研究的前沿动态,密切与同行的联系互动,了解最新的临床病理技术[9]和国内外诊断进展,以保证培养内容的先进性。
2.3.2 理论指导实践,强化病理学诊断与技术培训病理学诊断与技术培训是本专业研究生二年级培养的重点内容。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病理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我们对培训的内容和时间以及轮转培训进行了适当调整[10-11],强化了病理科的日常规则和操作的训练。每个研究生都有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和一名病理医师专门指导,参与医院病理科日常取材、冷冻切片、阅片诊断及尸检等临床病理全程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诊断水平。
2.3.3 加强临床病理方向的科研素质培养我们鼓励研究生开展针对临床病理的课题研究。学生入病理科后,先在导师和导师小组成员的指导下,查阅文献、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再联系临床病理实践中发现的新的病理现象,或者结合导师的临床病理诊断专科及亚专科方向,确定科研选题[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结合新知识、新技术,完成实验实施、结果分析以及学位论文的撰写,发表至少一篇专业学术论文。掌握开展临床病理专业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力求在毕业后能独立进行本学科领域内的课题研究,成为病理学后续发展的有生力量。
2.3.4 不断完善评价考核体系为衡量各项培养措施的实效,基于目前的条件,参考国内同行的做法[4],我们主要对研究生进行4个方面的评价考核。①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严格考核每位学生对病理学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②临床病理诊断水平与技术考核:在临床病理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多种临床常见疾病的病理切片的诊断;同时,对学生标本取材、常用病理技术等的操作全过程进行考核评价;③课题研究考核: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课题选题、设计、研究、结果分析以及学位论文的撰写,顺利通过课题答辩;至少发表一篇学校所规定的论著;④人文素质考核:由考核小组结合学生日常工作的实际应对及沟通表现、日常交流能力,并结合各带教老师的意见反馈综合评判。
3 结果与展望目前,我校招收临床病理学专业研究生共有18人,已毕业6人,现在读12人。从毕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上述各项措施都收获了实效。研究生学习期满毕业时,均掌握了扎实的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常见疾病的诊断原则,以及日常临床病理工作的技术操作;在课题研究方面,发表了至少一篇专业学术论文,达到了我校研究生毕业的基本条件,按期顺利毕业,部分研究生甚至发表多篇核心期刊或SCI论文;交流沟通能力显著提高,毕业后迅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能很快承担用人单位的日常临床病理诊断工作,受到重视和青睐;所有参加国家病理医师规培考试的毕业生均一次性通过;以上结果均是对本专业培养质量的肯定。
在研究生培养实践中,我们取得了好的成绩,也存在一定不足。其中,大多数院校的医院临床病理科与高校病理学教研室统一归口管理,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有利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而我校病理学系与临床病理科分属学校和医院管理,不利于病理学科的整体发展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希望这一问题能够早日得到学校领导的关注和解决,为临床病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培养质量提供体制保障。
[1] |
李雪, 刘红刚. 设立临床病理学专业学位及培养临床病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要性[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1, 40(7): 501-502. DOI:10.3760/cma.j.issn.0529-5807.2011.07.023 |
[2] |
郭乔楠, 吴峰, 卞修武, 等. 病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5, 14(11): 1081-1084. DOI:10.3760/cma.j.issn.2095-1485.2015.11.001 |
[3] |
董格红, 万鸿飞, 朴颖实, 等.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综合讨论在临床病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 北京医学, 2017, 39(3): 323-325. |
[4] |
徐玉乔, 郑琪, 马世荣, 等. 病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与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 16(28): 5579-5582. |
[5] |
龚邵新, 赵强, 彭田红, 等. 临床病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 基础医学教育, 2015, 17(6): 478-480. |
[6] |
刘琳, 吴丹桂, 陈烨, 等.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 10(33): 63-65.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8.33.025 |
[7] |
步宏, 李一雷. 病理学[M]. 9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1-2.
|
[8] |
陈瑞芬, 刘红刚, 徐庆中, 等. 临床病理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316-320.
|
[9] |
金仁顺, 刘铭, 李珍玲. 浅谈数字病理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 6: 200-201. |
[10] |
唐琼兰, 郑大会, 李海刚, 等. 病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分层培养实践与探索[J]. 基础医学教育, 2015, 17(5): 440-443. |
[11] |
刘瑜, 田翠, 杨慧, 等. 病理学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模式探讨[J]. 基础医学教育, 2016, 18(8): 666-6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