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青岛市水上运动管理中心;
3. 中国海洋大学体育系
国内外专家对运动员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技能主导类项目[1-3]。帆船运动是体能和技能结合类项目,要求运动员兼顾完成动作的质量和运动能力,个性特征等因素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旨在通过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帆船运动员进行人格研究,探讨个性特征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了解心理卫生对提高运动员成绩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青岛市帆船队全体运动员41人,以年满16周岁为界分为青少年队和成年队。青少年队18人,男性11人,女性7人,年龄(13.83±1.09)岁;成年队共23人,男性12人,女性11人,年龄为(17.52±1.12)岁。共发放问卷41份,收回有效问卷41份,有效率为100%。
1.2 研究方法 1.2.1 基线信息采集采用自制的个人情况基线调查表采集个人基本信息和运动信息,并全部进行量化处理。基本信息包括性别(男=1,女=2)、年龄(<16岁=1,≥16岁=2)、文化程度(初中=1、高中或中专=2,大专及以上=3)、居住地(城区=3,郊县城区=2,农村=1);运动信息包括训练时间(≤3年=1,4~10年=2,10年以上=3)、教练级别(国家级=5,省级=4,市级=3,区级=2,其他=1)、运动成绩(对每一个运动员在各级比赛中取得的个人最好成绩进行量化,获得国际比赛奖牌=5,获得国家级比赛奖牌=4,获得省级比赛奖牌=3,获得市级比赛奖牌=2,未获得比赛奖牌=1)。
1.2.2 研究工具采用EPQ进行测评[4]。该问卷分为成年卷和少年卷,均包含E(外向-内向)、N(神经质)、P(精神质)和L(掩饰性)等4个分量表。E分量表高分者特征表现为人格外向,情感产生快,喜欢谈笑,做事富于主动性;低分者表现为人格内向,倾向于事前有计划。N分量表高分者焦虑,常常郁郁不乐,对各种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低分者情绪反应慢而轻微,善于自我控制。P分量表高分者特征表现为性情古怪,不太接受他人意见,遇事冷静,能当机立断;低分者表现为敏感、顺从、易与人相处等。L分量表主要测定被试者的掩饰、假托和自我隐蔽倾向,同时也能测量受试者的纯朴性,高分说明回答中有掩饰或虚假。该量表有较高信度和效度。
1.2.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9.0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年龄段帆船运动员EPQ得分与中国常模比较成年男队的E分量表得分高于中国常模,青少年男队、青少年女队的N分量表和P分量表得分高于中国常模,青少年男队、青少年女队、成年女队的L分量表得分低于中国常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177~6.071,P < 0.05、0.01)。见表 1。
表 1 不同性别、年龄段帆船运动员EPQ得分与中国常模比较(x±s) |
![]() |
不同训练时间、获得不同级别比赛成绩的帆船运动员的E分量表得分差异有显著性(F=4.674、12.524,P < 0.05、0.01),不同性别帆船运动员的N分量表得分差异有显著性(t=2.132,P < 0.05),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教练级别的帆船运动员的N分量表得分差异有显著性(F=4.178、3.352,P < 0.05),不同年龄段、不同训练时间帆船运动员的L分量表得分差异有显著性(t=2.117,F=3.524,P < 0.05)。见表 2。
表 2 不同人口学背景及运动背景帆船运动员EPQ得分比较(x±s) |
![]() |
帆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与训练时间、教练级别、EPQ的E分量表和L分量表得分呈正相关性(r=0.374~0.699,P < 0.05、0.01),与居住地呈负相关(r=-0.469,P < 0.01),与性别、年龄、学历、EPQ的N分量表和P分量表得分无相关性(r=-0.469~ 0.127,P>0.05)。
2.4 帆船运动员运动成绩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帆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为因变量,以性别等人口学特征、EPQ各分量表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入水准α=0.05,剔除水准β=0.10。最终性别、E分量表和L分量表得分进入回归方程(t=2.062~5.185,P < 0.05、0.01)。见表 3。
表 3 帆船运动员运动成绩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 |
与中国常模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段的帆船运动员EPQ的4个分量表得分有较大变化,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的N、P分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常模,L分量表得分显著低于中国常模,说明该年龄段的运动员情绪反应敏感、强烈,反应迅速而且有主见,不善于掩饰,诚实坦率,敢作敢为,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5-7]。成年男运动员的E分量表得分显著低于中国常模,表明该群体具有外向性格,情感丰富,喜欢谈笑,做事富于主动性,这可能与年龄增长、阅历不断丰富等因素有关[8-9]。运动员长期进行训练比赛,要时刻面对与各种强手比赛所带来的压力,在部分人格特征上不同于普通人群是必然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获得好的成绩[10-11]。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男运动员的N分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运动员,说明男性运动员较女性运动员更加敏锐,反应快速;成年运动员的L分量表得分显著高于青少年运动员,说明随着年龄增长,性格中掩饰、假托和自我隐蔽倾向也日益明显;高学历者的P分量表得分较低学历者显著提高,说明高学历者遇事冷静,有主见,能当机立断;训练时间越长,E分量表和L分量表得分越高。有学者认为,运动员的技能提高和人格发展是一致的,长期训练比赛会影响运动员的人格发展,训练时间越长,运动水平越高,经验积累越丰富,性格会变得更稳定[12-13]。教练员的级别、获得比赛成绩的好坏也会影响运动员的人格特征[14-15]。也有研究认为,运动员的水平虽然与身体素质相关,但发挥好坏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的联系,过重的心理负担可产生躯体症状,二者协同制约运动水平的发挥[16-17]。
本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显示,帆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受性别、居住地、训练时间、教练级别以及EPQ得分等因素影响,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只有性别、E分量表和L分量表得分等3个因素。表明运动员的人格是否稳定,能否在面对竞争时进行充分的自我控制和调节,以及训练、比赛时是否具有认真刻苦、不屈不挠的个性特征,是获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关于心理因素对比赛成绩的影响大小,我国学者的研究普遍得出了一个相近的结论:假如心理素质不过硬,即使有再好的身体素质,也不可能获得太大的成功[18-20]。
运动员的个性及心理素质训练已成为现代竞技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心理素质的发展是运动员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在很多重要环节中起着关键性作用[21-22]。从运动员选材、培养角度来说,不仅需要重视技术的培养和提高,还要改善运动员所处的人文环境,更重要的是运动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23-24]。希望运动员与教练员高度重视人格特征,做好训练和比赛期间的心理训练和心理调整,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处于积极、健康的水平上,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运动潜能。
[1] |
安燕. 对运动员人格特征的研究[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4(3): 141-144. DOI:10.3969/j.issn.2095-235X.2009.03.044 |
[2] |
王秀强, 姬庆春, 毛丽娟. 运动员的人格类型研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6, 40(1): 67-73. |
[3] |
Deborah Durso Cupal.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in sport injur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1998, 10(1): 103-123. DOI:10.1080/10413209808406380 |
[4] |
钱铭怡.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J]. 心理学报, 2000, 32(3): 317-323. |
[5] |
朱小毛, 张文桥, 胡玉华. 近20年我国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研究现状述评[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 24(8): 37-40. |
[6] |
HOLLANDER D B. Successful English Channel swimming:the peak experience[J].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000, 26(14): 1-16. |
[7] |
李莎, 黄映. 四川省跳水运动员心理特征的综合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 2017, 36(1): 49-64. |
[8] |
刘延颖, 满斌.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在不同职业中的应用进展[J]. 职业与健康, 2014, 30(14): 2024-2027. |
[9] |
方配素. 运动员人格构念系统信息提取及其主要特征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6(2): 245-251. DOI:10.3969/j.issn.1001-747X.2009.02.029 |
[10] |
邢喆, 丁樑, 樊朋志. 影响网球比赛运动员成绩的心理因素分析[J]. 体育研究与教育(研究生论文专刊), 2013, 28(12): 46-48. |
[11] |
王佳琦. 摔跤运动员个性特征与选材[J]. 体育大视野, 2017, 7(9): 234-236. |
[12] |
丁雪琴, 郭松, 陈勇嘉, 等. 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发展及心理调节[J]. 中国体育科技, 2003, 39(2): 17-19. DOI:10.3969/j.issn.1002-9826.2003.02.006 |
[13] |
李静, 刘贺.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特点[J]. 体育学刊, 2009, 16(5): 83-86. DOI:10.3969/j.issn.1006-7116.2009.05.020 |
[14] |
李春君, 王君, 蔡希青. 大学生足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分析[J]. 四川体育科学, 2018, 37(1): 34-87. |
[15] |
李勇戈. 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素质特征及培养途径[J]. 冰雪运动, 2017, 39(3): 31-34. DOI:10.3969/j.issn.1002-3488.2017.03.009 |
[16] |
汪琴, 凌建英.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J]. 竞技体育, 2016, 135(4): 26-91. |
[17] |
孙佳宇. 1 5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的赛前状态及调节[J]. 东方教育, 2015(1): 270-271. DOI:10.3969/j.issn.2079-3111.2015.01.339 |
[18] |
陈伟光. 高山滑雪运动员心理调整训练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5, 33(3): 31-35. DOI:10.3969/j.issn.1008-2808.2015.03.006 |
[19] |
焦士华, 项飞. 运动员在不同运动特征中人格差异性研究综述[J]. 四川体育科学, 2013, 5(5): 53-55. DOI:10.3969/j.issn.1007-6891.2013.05.015 |
[20] |
何鸣. 影响少年女子短跑运动员100 m跑成绩的诸因素之量化分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37(4): 100-102. |
[21] |
张海洋. 实施系统性心理能力培养增强短道速滑运动员竞技心理稳定性的研究[J]. 科学与财富, 2015, 28(10): 345. DOI:10.3969/j.issn.1671-2226.2015.10.316 |
[22] |
肖遥, 何为, 崔福亮. 简析心理因素对排球比赛中发球技术的影响[J]. 青少年体育, 2018, 68(12): 47, 127. |
[23] |
金秉康. 年轻运动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J]. 运动人体科学, 2018, 8(33): 17-18. |
[24] |
王惠民, 崔秋耕. 利用肌电反馈技术进行心理控制训练研究[J]. 体育科学, 1991, 11(4): 84-87. |